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1986年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和1987年国家预算的决议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04:45:55   浏览:961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1986年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和1987年国家预算的决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1986年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和1987年国家预算的决议

(1987年4月1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经过审议并根据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报告,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1987年国家预算,批准国务委员兼财政部部长王丙乾所作的《关于1986年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和1987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会议授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1986年国家决算。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荆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荆门市中心城区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绩效考核办法》的通知

湖北省荆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荆门市中心城区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绩效考核办法》的通知

荆政办发〔2009〕59号


东宝区、掇刀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荆门市中心城区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绩效考核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九年七月二十九日

  荆门市中心城区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绩效考核办法

  第一条为依法推进全市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营造良好城市环境,根据《荆门市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纳入市人民政府绩效目标考核。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授权市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控违办),对下列单位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实行绩效考核:

  (一)东宝区、掇刀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两区政府);

  (二)市国土、建设、交通、林业、经委、公安、税务、园林、规划、房产、工商等部门和供水、供电等企业(以下简称相关单位)。

  第四条绩效考核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标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第五条市控违办对两区政府绩效考核工作的内容为:

  (一)拆除存量违法建设;

  (二)控制新增违法建设;

  (三)处理群众投诉、媒体曝光、领导批示件工作情况。

  第六条两区政府应根据具体控管情况,于上年11月份研究确定本区本年度拟拆除存量违法建设、控制新增违法建设的数量目标任务,商市控违办后,报市人民政府同意,并签订《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目标责任书》予以明确,作为市控违办考核本年度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依据之一。  

  两区政府将全年拆除存量违法建设数量目标任务逐月分解,当月底提出下月拆除存量违法建设计划并报市控违办,作为市控违办对该区进行月度考核的依据。

  第七条对两区政府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的绩效考核实行百分制,逐月考核:  

  (一)拆除存量违法建设考核分值为20分。按两区政府报市控违办的当月拆除计划完成情况记分,完成当月拆除计划的记20分,大于 90%(含90%)小于100%的记15分,大于80%(含80%)小于90%的记10分,大于70%(含70%)小于80%的记5分,大于60%(含60%)小于70%的记3分,60%以下的记零分。

  1、鼓励逐月按计划拆除存量违法建设。

  2、各单位可视情况申报月度零拆违计划,当月未完成的月均拆违计划,可结转至下月累积计算。

  3、对于提前完成年度拆除存量违法建设指标的,自完成月度开始,后续月度拆除存量违法建设考核记满分。

  (二)控制新增违法建设考核分值为55分。完成当月控制新增违法建设指标(零增长)的记55分,当月增量违法建设小于月均控制指标10%的记50分,大于10%(含10%)小于20%的记40分,大于20%(含20%)小于30%的记30分,大于30%(含30%)小于40%的记15分,40%以上的记零分。

  (三)处理群众投诉、媒体曝光、市领导批示件办理等工作考核分值为25分。未在规定时限内处置的,一处扣5分。

  拆除存量违法建设、控制新增违法建设应当建立案件档案,如实载明拆除处数和面积。经调查核实,与事实不符的,发现一处扣5分。

  第八条对两区政府的绩效考核采取日常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每周重点通报,每月考核,每季公示,年终考评奖惩。  

  第九条两区政府月度绩效考核成绩按优胜、达标、不达标划分三个等次。每月得分在90分(含90分)以上的为优胜单位,得分在60至90分(不含90分)的为达标单位,得分在60分(不含60分)以下的为不达标单位。

  第十条两区政府一年内4次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月度绩效考核不达标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取消当年绩效考核评先资格。  

  第十一条对国土、建设、交通等相关单位的考核按照《荆门市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办法》规定的职责分工,依法对其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检查,达不到以下要求的,当月(次)考核不合格。

  (一)不按规定协助、配合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或者不制订巡查控管方案和处置办法,对出现的违法建设依法应当履行管理职责而不履行、不及时履行职责的、履职敷衍的;供水、供电企业(管理部门)不按规定协助、配合实施断水、断电措施的;

  (二)相关部门的派出机构因不接受所在区政府的组织、协调,造成违法建设控制和查处不力的;

  (三)对群众投诉、媒体曝光、领导批示件等各类违法建设须按规定时限调查核实,并依法进行处置。未处置率、未按时处置率达50%的为不合格。

  以上月度考核的3项指标中有2项及2项以上合格,当月(次)考核才算合格;3项指标中某一项指标如连续3个月(次)不合格,则该3个月(次)考核中要记1次(月)考核不合格;

  第十二条相关单位年度考核合格率以考核次数为基数计算,每年考核次数不得低于4次。考核合格率在90%(含90%)以上的为优胜单位,合格率在60%至90%的为合格单位,60%以下的为不合格单位;  

  第十三条由市控违办对相关单位协助、配合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情况适时进行通报,受到3次通报批评的,或合格率在60%以下的,取消当年绩效考核评先资格。

  第十四条建立绩效考核奖惩机制。市控违办每季度讲评全市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绩效考核情况,对成绩突出的典型进行表扬,对工作不力的单位予以通报并督促整改。  

  第十五条市人民政府每年度对全市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绩效考核优胜单位予以通报表彰和奖励。对不达标单位,依据考核结果按照《荆门市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办法》的规定处理,同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第十六条对于在绩效考核中违反工作纪律,纵容包庇、徇私舞弊、收受受检单位礼品、礼金,经查实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十七条对街道、乡镇、两区政府所属相关部门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的绩效考核,由两区政府按照《荆门市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办法》的有关规定制订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市控违办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关于公安机关辞退公安干警的规定(试行)

公安部


关于公安机关辞退公安干警的规定(试行)
公安部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公安队伍建设,保证公安干警的素质,根据《人民警察条例》、《人民警察内务条令》(试行)和《人民警察奖惩条例》(试行)的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实行辞退制度是公安机关解除公安干警身份的行政措施,不具备惩戒性质。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全体公安干警。
第四条 凡属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干警可以予以辞退:
(一)不符合人民警察的基本条件,不适宜做公安工作,经教育培训仍不合格的;
(二)因工作需要进行工作调整、调动,本人拒不接受合理安排的;
(三)不接受公安机关的纪律约束,多次违反纪律和规章制度,经教育不改的;
(四)犯有严重错误,造成不良影响的。
公安干警被决定劳动教养,没有开除公职的,应即解除干警身份,并依照第九条收回证件、装备等。待解除劳教后办理辞退手续。
第五条 辞退公安干警,由所在单位领导集体讨论提出意见,说明辞退的理由和事实依据,按干部管理权限报任免机关审批。
第六条 审批机关应当在三十天内作出审批决定。凡批准辞退的,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及其所在单位;凡未批准的,应将有关请示报告等材料退回原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七条 被辞退人员接到辞退通知后,应当在十五天内办完离任手续。
第八条 被辞退人员如果对辞退决定不服,有权在接到辞退通知后十五天内,向审批单位的上一级公安或人事部门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公安或人事部门,应当认真进行复查,并尽快作出结论。如确属退错的,应当予以纠正。
第九条 在被辞退人员接到辞退通知后,其所在单位应当将其枪支、警械、警服、工作证和其他警用装备收回。
第十条 凡被辞退人员,都由本人自谋职业。在谋求新的职业期间,原单位按下列标准发给生活补助费:工龄在五年(含五年)以上的,半年内发给原工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补贴),半年后发给原工资的百分之七十,工龄不满五年的,可酌情减发。凡被辞退的人员都不再发
岗位津贴和奖励工资。逾一年仍未找到工作的,原单位不再发给工资或其他生活补贴。
第十一条 被辞退人员转到新的工作岗位后,其在公安机关工作期间的工龄可以连续计算。是否保留干部身份,由新工作单位确定。
第十二条 被辞退人员,不准无理取闹或威胁有关领导,违者予以严肃处理。
第十三条 各级公安机关逐级负责本规定的监督实施。对滥用辞退权的领导人,要酌情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辞退工勤人员可以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可根据本规定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第十六条 本规定由公安部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89年7月14日